华西都市报记者朱建国摄影报道
这里具备单杠、双杠、天梯、滚筒等全套不锈钢健身器械,被“肌肉男”们称为成都最“专业”的露天健身房——
成都水井坊社区锦江河边一个近200平米的健身路径,自1998年建成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健身爱好者。为了到这里健身,不少“肌肉男”每天不惜跑10多公里路。
由于“肌肉男”队伍不断壮大,致使健身器械供不应求,健身路径“人满为患”。
“肌肉男”们集体呼吁:希望有关部门在其他健身路径添置一些“专业”健身器械,以满足他们就近健身的需求。
“曾7桥”
8年每天往返
20公里
早上7时许,58岁的曾顺林跟平常一样,大汗淋漓地从北门外跑过来时,这里已经聚集了40多个来自四面八方的中老“肌肉男”了。
“大家都叫他‘曾7桥’,离这里最远。”“肌肉男”黄先生说,老曾从家到这里有10多公里,沿途要经过7座桥。
曾顺林说,8年来他已经跑习惯了,一天不练就觉得浑身不舒服。
“还有一位比‘曾7桥’跑得更辛苦。”老黄说,50多岁的刘医生每天晚上骑摩托车从琉璃场跑来,练得满头大汗后又骑摩托车回去。
和“曾7桥”、刘医生一样“长征”的还有东郊的万大爷、西门的刘大哥——他们共同的理由是:只有这里才有单杠、双杠等“专业”健身器械……
“三班倒”
200人准时排队如考勤
每天早晚,大约有200人固定在这里练肌肉。
“早班”,以60岁左右的老“肌肉男”为主,大约150人。为免“打挤”,他们自发分成“三班倒”,即凌晨6点至7点半;7点半至8点半;8点半至10点。
“晚班”,从晚上8点开始,这里就跟办“流水席”一样热闹起来,老中青都有。
晚上10点左右是高峰时段,单杠、双杠前常常出现排队“等位置”的现象,一直到深夜11点多钟都还有人在这里锻炼。
“10年来,这儿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身乐园。”64岁的张锡厚是他们推选的健身教练。他说,到这里健身的不只是离退休人员,还有在职的医生、教师、企业干部等,时间长的人10年来风雨无阻,准时到达、排队,如同有人打考勤监督一般。
“我很
有”
“我们像不像施瓦辛格?”
“原先二环路人南立交桥下、新南门河边以及安顺桥旁的健身路径都安装有简易的单杠、双杠,但这些地方先后进行了道路改造、绿化规范,健身器械陆续都被拆光了。”吴老师说,现在唯一还保留有单杠、双杠、天梯、俯卧撑、仰卧起坐、梅花桩等全套不锈钢健身器械的健身路径就只有这里了。“所以健身爱好者就集中到这里来了。”
“就这个健身路径,两年前还险些被拆了。”“肌肉男”们说,两年前的某一天,健身路径突然被打围,毫无心理准备的大伙一下就有种失去“家园”的感觉!
后来得知,“因为修桥,健身路径有可能保不住。”半年时间,“肌肉男”们先后找到锦江区文化局、体育局以及相关的城市建设规划部门。好在水井坊办事处负责此事的伍主任特别热心。“最终这个健身路径总算在原址恢复重建了。”
由于长期坚持锻炼,一些从前体弱多病的老同志越来越健康。
“老谭以前是单位出了名的‘干稀儿’,现在你看他变得好结实。”“老李,以前不仅挺起个啤酒肚,全身还长满了‘泡泡肉’。”张老师在介绍老谭、老李“新旧对比”时,这群头发花白的老顽童干脆脱掉上衣,向记者展示他们健壮的体格:
“瞧!我们像不像施瓦辛格?”
“肌肉男”呼吁:适当添置“专业”器械
经常在这里锻炼的健身爱好者们说,近年来,成都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,设施遍及各个社区,但这些设施多为“休闲”型健身器材,缺少“健美”器械。
健儿们呼吁:希望有关部门能在其他健身路径适当添置一些“专业”健身器械,以满足他们就近健身的需求。
|